祛除建筑滲漏頑疾,須動員政府、行業、企業和社會的力量,齊抓共管,綜合治理。但要想徹底解決建筑滲漏問題,還須建立和完善市場化的質量管理模式,探索推行防水工程質量保證保險制度
建筑防水質量的優劣,不僅直接影響建筑工程使用壽命和結構安全,更和住戶的生命財產安全息息相關。也正因如此,建筑業界素有“結構第一、防水第二”的說法。然而,目前國內建筑的防水質量狀況卻著實令人擔憂。中國建筑(6.19, -0.03, -0.48%)防水協會耗時近一年開展的建筑滲漏狀況調查近日完成主要數據分析。該協會聯合北京零點公司最新發布的《2013年全國建筑滲漏狀況調查項目報告》顯示,國內主要城市建筑屋面滲漏率高達95.33%。與此同時,近六成地下建筑存在不同程度滲漏,近四成住戶受到房屋滲漏的困擾。中國建筑防水協會分析認為,此次調查數據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全國建筑滲漏的現狀,即:全國建筑滲漏情況相當嚴重。未來在加強綜合治理的同時,必須加快建立和完善市場化的質量管理模式,解決建筑滲漏頑疾。
野蠻生長致產品質量難保證
中國建筑防水協會理事長朱冬青認為,產能過剩是導致建筑滲漏率居高不下的主要誘因。近年來,隨著建筑防水領域向工程建設領域擴展,極大地拓展了建筑防水材料的市場空間,但在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產能嚴重過剩、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行業集中度低等深層次矛盾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調查顯示,目前國內防水行業擁有生產許可證的正規企業產能利用率不足60%。而與之對應的,則是生產工藝落后、節能環保不達標的中小企業數量眾多,個別地區無證生產和制假售假窩點甚至已經形成半公開化的“基地”。
朱冬青表示,防水產品領域偷工減料、以次充好、假冒偽劣現象嚴重。“目前我國建筑防水工程招標多采用最低價中標,不少工程的中標價格明顯低于正常成本價格,加之工程監理制度流于形式,造成大量假冒偽劣和不符合國家標準的防水產品以及無資質、無技能的施工隊占據主要市場,進而形成一條‘黑色產業鏈’。”朱冬青說。
探索防水工程質量保證保險制度
與中國建筑防水協會自揭行業亂象相印證的是,記者從北京建筑工程司法鑒定中心了解到,近年來,建筑工程領域的法律糾紛約有四分之一因防水滲漏問題引發。
業內專家認為,祛除建筑滲漏頑疾,必須動員政府、行業、企業和社會的力量,齊抓共管,綜合治理。
首先,要發揮政府的力量,管好需求一方,切斷假冒偽劣產品的終端。建立和完善應用領域質量管控制度,有效破除單純的“最低價中標”招投標模式,堅持以質量為核心要素的招投標導向;同時嚴管施工資質,加強工人在防水施工特別是新型防水材料施工方面的技能培訓,推廣防水專項由業主分包和防水材料施工一體化,杜絕層層分包。而對于生產供應企業,則要加強生產許可證發證管理和證后監管,建設全鏈條質量監督管理體系,遏制“黑色產業鏈”。其次,企業要承擔防水材料和工程質量安全的主體責任,加強企業自律,淘汰落后產能,推進產業升級。再次,行業組織要積極開展行業自治,規范市場秩序,繼續擴大行業質量動態監督和質量約談范圍。行業協會還要完善相關職業教育、職業培訓和職業鑒定體系。
“綜合治理是對當前監管制度的一種修復,也是現階段的主要質量管理手段。但要想徹底解決建筑滲漏問題,還必須建立和完善市場化的質量管理模式,探索推行防水工程質量保證保險制度。”據朱冬青介紹,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出現建筑滲漏的概率極低,一個關鍵原因就在于他們普遍推行防水工程質量保證保險制度。根據這一強制保險制度設計,建筑一旦出現滲漏,首先由保險公司先行賠付,包括承擔維修費用和因滲漏造成的財產損失,然后保險公司將按出險狀況大幅調高防水工程公司保費,“企業出現質量事故將承擔高昂的保費和其他成本風險,在市場競爭中將明顯處于劣勢地位,所以沒有哪個企業敢使用假冒偽劣產品和沒有技能的工人施工,建筑滲漏發生幾率自然就降下來了。”
而和發達國家地區的做法相比,目前我國針對建筑滲漏問題采取的是5年保修期制度和5%的質量保證金制度。“建筑制度設計和質量監管不嚴是導致國內建筑滲漏率居高不下的根本。5%的質保金與生產劣質產品帶來的利潤相比,不足一提。5年保修期和住宅的70年產權相比,也明顯偏短。這就給一些企業留下了空子,出現滲漏只要修補就行,保修期和質保金變成了滲漏的許可證。因此,我們不妨學習國外好的做法,探索建立防水工程質量保證保險制度。這應當是解決建筑滲漏問題的終極之道。”朱冬青說。